苦殤路 ( Via Dolorosa )

又稱為苦路,乃是指主耶穌被彼拉多審判定罪開始,背負十架前往各各他山上受難所走的那段路,最後更是被釘死、埋葬及復活。

由第一世紀開始,苦路已有許多低調的自發性紀念活動。拜占庭時代,基督教成為國教,苦路巡行遂成為合法的街頭活動。當初,朝聖信徒不是由現今的荊冕堂開始的,也不是由奧瑪利亞學校開步,而是由客西馬尼園一直走到聖墓教堂,其間路線不詳,大概與現代的路線相似。最大不同是走苦路的人真的是走,鮮有站站停留的習慣。數百年後的八世紀,回教徒興起掌政。回教徒並不刻意阻止苦路的活動,然而苦路巡行的路線明顯有所更改,先由大祭司該亞法的府第出發,隨後前往耶穌接受審訊的安東尼亞城堡,最後到達聖墓教堂。中世紀是教會的黑暗時代,由於政見、意見及考證的的分歧,不同群體又有自己的獨特路線。十四世紀開始,聖方濟會組隊巡行,由本身是終點站的聖墓教堂開步,這不是倒行逆施,乃是將苦路巡行升格成經常性的事工。大抵所經之處包括現今苦路的多個要點,其路線為以後繼承者沿襲歷 200 年之久,西方教會由於經驗累積及教會教育事工的需要,在十五世紀確立了「苦路十四站」的程式概念,也為不能到聖地實地考察的信徒在本身國家教堂內設立十四站的圖畫或雕刻,讓信徒藉之默想禱告,這些耳濡目染的設施,益發增加信徒前往聖地走苦路的渴望。

苦路有十四站的概念定於十五世紀,但何處是那一站的共識要到十八世紀才落實。苦路十四站的次序大多根據新約聖經的記載而產生。其中第三、七及九站耶穌三次跌倒的地點無疑是豐富聯想的産物,不過也是合情合理的「整合」。第四站主的母親馬利亞看見耶穌的場面,不問聖經是否有記載,母子生離死別,提起也令人落淚。第六站韋羅妮嘉站有聯想力過份豐富之嫌,但能保留至今不被淘汰,自有其可取之處。



其他聖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