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7.02
天使報喜堂 ( Church of Annunciation )+ 查看更多
天使報喜堂 ( Church of Annunciation )
+ 查看更多
拿撒勒是天使加百列向聖母馬利亞報喜的地方。現今拿撒勒有兩間天使報喜堂。第一間是天主教聖方濟會的天使報喜堂,按天主教的傳統,天使報喜的地方是馬利亞的住宅裡。 另外一間是希臘正教會的天使報喜堂。按希臘正教傳統,天使報喜的地方是馬利亞常去打水的井旁,由於不想彼此混淆,希臘正教的天使報喜堂又叫聖加百列堂,或稱聖母井堂。
天主教的天使報喜堂由教宗保祿六世路沿卡沙諾瓦街上行約5分鐘便到達。教堂建築於傳統馬利亞故居之上。第一間教會可追溯自拜占庭時代,現在的教堂是於 1966 年啟用的,由義大利著名設計師梅斯奧所設計。教堂高 24 米,長 40 米。正面山形牆上有天使、馬利亞及四位福音書作者的雕刻,有拉丁文的字見證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約 1:14 )。左邊有舊約的預言:「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蛇要傷祂的腳跟」( 創 3:15 )。右邊有新約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内利」( 太 1:23 )
教堂外院的迴廊佈滿各國餽贈的「聖母與聖嬰」畫像,台灣送贈了具中國特色的「中華聖母為我等祈」像。教堂的青銅大門,佈滿耶穌生平的浮雕,門楓上方左右經文分別為希伯來書第 1 章 1 - 2 節及路加福音第 6 章 12 - 13 節。門楣左方的人物是列祖,右方是使徒,正好配合相對經文的意思。
教堂基本上分兩層,下層明顯是陰暗的,象徵基督自甘卑微,上層光明璀燦,表現基督的神性、尊貴及復活大能。下層中心遺跡是聖母故居的洞穴, 上層中心建築是圓頂,設計成像倒轉 16 瓣的百合花,非常宏偉有氣派。正面馬賽克是基督復活後被萬民崇敬,基督將帶領教會的重任委以彼得。上層教堂伴以許多各國具民族特色的「聖母與聖嬰」馬賽克藝術品。
聖母井廢墟之上坡路便是希臘正教聖母井堂之所在。聖母井堂於十七世紀末在三間更早期教堂遺址上重建。20 世紀初葉曾有地震損壞教堂,現今已修復的教堂內部美輪美奐,為遊客稱道。堂內有地下室,内有泉水淙淙之聲,亦見泉水不斷流過,令人聯想起天使報喜的特別場面。
天主教的天使報喜堂由教宗保祿六世路沿卡沙諾瓦街上行約5分鐘便到達。教堂建築於傳統馬利亞故居之上。第一間教會可追溯自拜占庭時代,現在的教堂是於 1966 年啟用的,由義大利著名設計師梅斯奧所設計。教堂高 24 米,長 40 米。正面山形牆上有天使、馬利亞及四位福音書作者的雕刻,有拉丁文的字見證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 約 1:14 )。左邊有舊約的預言:「女人的後裔要傷蛇的頭,蛇要傷祂的腳跟」( 創 3:15 )。右邊有新約的預言:「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祂的名為以馬内利」( 太 1:23 )
教堂外院的迴廊佈滿各國餽贈的「聖母與聖嬰」畫像,台灣送贈了具中國特色的「中華聖母為我等祈」像。教堂的青銅大門,佈滿耶穌生平的浮雕,門楓上方左右經文分別為希伯來書第 1 章 1 - 2 節及路加福音第 6 章 12 - 13 節。門楣左方的人物是列祖,右方是使徒,正好配合相對經文的意思。
教堂基本上分兩層,下層明顯是陰暗的,象徵基督自甘卑微,上層光明璀燦,表現基督的神性、尊貴及復活大能。下層中心遺跡是聖母故居的洞穴, 上層中心建築是圓頂,設計成像倒轉 16 瓣的百合花,非常宏偉有氣派。正面馬賽克是基督復活後被萬民崇敬,基督將帶領教會的重任委以彼得。上層教堂伴以許多各國具民族特色的「聖母與聖嬰」馬賽克藝術品。
聖母井廢墟之上坡路便是希臘正教聖母井堂之所在。聖母井堂於十七世紀末在三間更早期教堂遺址上重建。20 世紀初葉曾有地震損壞教堂,現今已修復的教堂內部美輪美奐,為遊客稱道。堂內有地下室,内有泉水淙淙之聲,亦見泉水不斷流過,令人聯想起天使報喜的特別場面。

其他聖地景點
+ 查看更多